集萃丝印特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22 ccedw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丝印特印网
【集萃网观察】去年,科印网针对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报道(见2009年印刷包装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反响。今年科印网再度出击,对多所主要开设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学校的就业办及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进行采访,继续揭示印刷包装专业大学生就业背后的的种种疑云。
2010年,在国家“保增长、促就业、调结构”的努力下,经济日趋回暖,全球经济的复苏也为我国出口产业注入了一股强心剂,但年初出现的严重的民工荒问题、由富士康跳楼事件引发的就业环境与涨薪潮等问题无不牵动中国经济的神经。近来,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也频现再度探底的征兆。这为今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又增加了不少悬念。
但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经济的短暂波折也难掩万木回春的力量。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刺激下,印刷包装行业回暖势头强劲,这就拉动了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回升的水平。据初步了解,2010年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的大学生就业再度维持了较高的态势,前景向好,为了清晰地了解当前印刷包装类大学生的就业趋势,记者一共采访了7家开设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的高校,分别是北京印刷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和大连工业大学。从各所高校反馈回来的现象分析,2010年印刷包装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就业率水平较去年稳中有升。
近几年来,尽管面临扩招和开设同类业的高校逐渐增多的局面,但由于市场需求的稳定前行,印刷包装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水平一直呈现高位的局面,甚至连前年爆发的金融危机都无法从根本上动摇这类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大部分高校的就业率都稳定在90%以上。而今年受金融危机弱化和经济恢复形势良好的影响,各高校印刷和包装工程大学生就业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据统计,受访的7家高校印刷工程与包装工程的平均就业率均能达到95%左右,个别学校甚至向100%发起冲击。鉴于近年来印刷包装专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印刷包装类人才紧缺的局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这与当前社会上一些热门专业日趋下降的就业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印刷包装类专业市场需求旺盛
过去的一年对国内很多企业来说,是得失参半的一年。很多印刷包装类企业在经济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在人员招聘战略上选择了“潜伏”。但当2010届毕业生就业的闸门大开之时,很多企业又迫不及待地涌向学校抢夺人才,去年与今年岗位需求的叠加使得2010届的印刷包装类大学生变得异常抢手。“从需求上讲,今年要比去年强很多,开办的两次校园双选会都是人满为患。”北京印刷学院就业办的赵老师说道。西安理工大学的何老师也反映了同样的观点:“现在粗略算下来就业岗位的供求比例大概是3:1,也就是说,每个毕业生一般都有三份工作供选择,‘买方市场’的趋势明显。”的确,从七所高校反馈的信息看,很多行业内知名企业甚至是第一次前来学校招聘,各企业的招聘岗位之多、招聘力度之大、招聘质量之高都创下了历年校园招聘之最。
3.就业岗位呈多样化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化,以及大学生思想解放程度的加深,印刷包装类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各高校集中反馈的情况看,国有企业招生比重下降、非公有制企业招生比重上升已成为不争事实,一些中小型私营民营企业也异军突起,逐渐成为解决印刷包装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力量,而工作岗位更是涵盖了从印前设计、制版到印后的加工、检测,以及销售等的各个方面。从北京印刷学院的反馈情况看,作为今年的特例,一些国有报纸印刷企业的招聘意愿大增,广东、广西、湖南、浙江、山东、北京、河南、湖北等地多家报社纷纷来校举办宣讲会和招聘会,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据赵老师解释,这是由于报纸印量的大范围下滑,导致很多报社积极向商业印刷和出版印刷领域拓展,人才成为关键因素,而报社转制的深入展开也需要大批印刷类人才作为后盾,因此造成了部分国企抬头的“假象”。从长期来看,未来印刷包装类大学生就业还将以中小型私营民营企业为主,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制度更利于大学生一展拳脚。
4.就业区域性趋势明显。
自90年代以后,开设印刷工程与包装工程的院校越来越多,以前北京印刷学院、西安理工大学等早期开办的印刷包装类院校一家独大的局面早已被如雨后春笋般涌立起的多所院校打破,区域性的办学优势也日趋改变着中国印刷业南强北弱的局面(笔者还有几所因种种原因未能采访的高校,如上海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生源集中在上海、江浙一带;内蒙古工业大学,生源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北和西北部几个主要省市)。
目前,我国印刷包装类就业区域性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北京印刷学院:作为亚洲唯一一所以培养印刷包装类专业人才为主的院校,其行业号召力明显,生源也来自全国各地,但近年来,北京生源的比重正逐渐增大。由于北京巨大的印刷市场需求和得天独厚的发展潜力,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京就业,仅有极少数毕业生会选择前往长三角、珠三角及一些印刷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
大连工业大学:因其印刷和包装工程专业近几年均以辽宁省生源为主,学生在就业区域上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大连和沈阳两地。外省生源,如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份的学生大部分选择留在大连就业,也有极少数返回家乡(涵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其南方省份的学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生源地或生源地周边等经济发达城市。
曲阜师范大学:因其校区坐落于山东省日照市,生源大部分来自山东省内,学生就业也以山东省内的济南、威海、青岛等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为主,也有部分学生选择前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就业。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因地处长三角地区,印刷业较为发达,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在浙江杭州就业,少数前往浙江其他地区,如温州、金华等发展,也有部分选择上海淘金。
天津科技大学:由于生源大多来自天津本地,前几年留津工作的比重比较大。但近年来,出于理性的考虑,学生选择回归生源地发展的现象日益普遍,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后还是愿意留在天津发展。
西安理工大学:作为一所重要的开设印刷包装类大学的院校,面向全国招生,但来自陕西省和西北地区的学生相对较多,毕业后有一部分大学生会留在西安,更多的前往东南沿海等印刷发达地区发展,毕业生遍及全国。
武汉大学:作为同时开设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专业的唯一的一所211工程院校,武汉大学吸引了来自全国的优秀学生,其毕业生也多追随一些大型印刷企业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印刷业相对发达的地区。
各所高校毕业生分别依托当地资源,共同为区域印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校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所做出的努力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尽管手捧高就业率的金饭碗,但各个高校仍然为从长期着眼,为促进学生就业展开各项活动,且成绩显著。
1.积极开展各类就业实践活动。
印刷包装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校园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技巧,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策略,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资本。
据笔者采访,这七所高校均利用寒暑假期间积极开展就业实践活动。早在学生的大三时代便为其联系实习单位,让他们了解企业,也让企业了解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于大学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还提升了实际的操作和运用能力,使得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定位并在毕业以后就可以直接上手工作,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明显提高。
2.举办专场招聘会,吸引相关企业参与。
北京印刷学院在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时举办了两场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目前,北京印刷学院的招聘会已经成为行业就业形势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可根据参加招聘会企业的规模、数量和招聘岗位等情况判断行业的发展水平。
天津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为了吸引相关企业前来参与校园招聘,更是用心良苦。为了扩大学校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学校领导和老师一有机会就参加行业内的各项活动。为了让行业内的企业更加了解学校的情况,天津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还分别组织教师前往长三角、珠三角和天津的滨海新区等,包括到受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深圳、东莞等一些印刷包装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走访,并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经过这些走访活动,天津科技大学成功地吸引了一批像雅昌等知名的印刷企业、包装企业前往学校开展招聘活动;武汉大学甚至吸引了香港印刷企业组团前往学校招聘,并取得了优秀的成果。
曲阜师范大学则做足内功,重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以逸待劳,主动等待相关企业出击。由于学生专业水平扎实,同时勤劳肯干,很快得到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赏识,也为学校赢得了声誉。
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普通院校,在吸引企业前往校园开展招聘会的力度都很大,这也说明,尽管印刷保证类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看好,但学校仍不放过任何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机会,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3.加强就业相关内容培训,积极开展各类促进就业活动。
对于毕业生来说,毕业前的一年都是迷茫的,很多学生缺乏相关经验,对于考研、就业的选择和就业政策并不清晰。如何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学校必须加强就业的相关引导工作。
武汉大学在这方面很有心得,并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培训系统,每年大三暑假时,学校就会对这类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调查,对每个人的<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