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丝印特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22 ccedw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丝印特印网
【集萃网观察】不过杨晓明认为,这将给印刷企业带来商机。他说,此前纳入监管的都是用量相对较小的特殊药品,药品企业或许自行添加些喷码设备就能完成电子监管码的印刷;而这次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是医保用药,“一个品种的药可能有好多批准文号、有好多厂家生产,用量应该很大”。这么大的量很难由药品企业完成,它们或许会将此业务外包给印刷企业。
杨晓明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就像一家公司以前一个月要印刷5本图书,那它在自己公司的打印机上就能完成。而现在这家公司一个月要印刷5万本彩色图书,那它就得通过专业的印刷厂用专门的设备才能完成。” 不过谭俊峤表示,入网赋码的最后期限是明年3月31日,还有10个多月的准备时间,政策执行不会这么快就反应在相关印刷业务上。 企业:以前购买设备多闲置希望政策更为稳定 有赋码印刷能力的印刷企业怎样看待新政?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此前都曾公布赋码印刷推荐企业名单,记者采访了其中几家企业。几家印刷企业业务经理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采访时表示,此前公司为印电子监管码购买了相关设备,但政策波动后相关业务就很少了。这次新政或许大有商机,但还是希望关于电子监管码的政策能相对稳定。 不得不提的背景是,对产品实行电子监管的不只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有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质检总局2007年12月发文要求,9大类69种产品从2008年7月1日起必须在包装上加印(贴)监管码后才能上市,此后又将最后期限推迟至2008年12月31日。而2008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删去了食品安全法草案初审稿中有关监管码的条款和内容。此后该项政策实质上不再强制推行。当时就有印刷企业向媒体曝光,声称采购了200万元左右专用于印刷监管码的设备,“至今一张都没印”。 深圳某印刷企业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初购买电子监管码设备就是冲着这个政策来的,后来政策不执行了,电子监管码业务就很少了,“一下子说搞,一下子又不搞,企业要靠这个早死了”。花几百万元购买的设备或者闲置,或者印别的条码。 浙江一家印刷公司的朱经理表示,虽然公司是赋码印刷推荐企业,公司还在做药品包装的业务,但印电子监管码的不多。 也有些电子监管码业务做得比较好的企业,但药品电子监管码业务不多。北京德记胶粘标签印刷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该公司目前在给剑南春、红星二锅头、可口可乐等印电子监管码,这方面的业务量已占到总业务量的1/10,但药品监管码不多。 北京一家电子监管码设备供应商已开始行动,该公司老总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采访时表示,公司已召开了电子监管码营销会议,正在寻找最适合客户需求的营销方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