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丝印特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22 ccedw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丝印特印网
【集萃网观察】“混杂着纸毛子、油墨的废液直接排放到下水管,黑乎乎的液体让人直犯恶心。”尽管印刷业在很多地方被列为低污染、低消耗的都市型产业,一位业界前辈回忆起几年前在某印刷企业的所见,现场的触目惊心仍令他唏嘘不已。
即便在舆论压力大增、监管政策频出,绿色环保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印刷企业的整体环保水平也未见显著提升。一位资深人士非常肯定地说,在污染物的处理上,“不夸张地说,百分之八九十的印刷企业都没有做过”。印刷对环境的污染,若以低碳标准衡量,除了有形、可视的排放物外,还广泛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比如各种溶剂残留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甚至高企的电能消耗等。“坦率地说,企业无力改变这一事实(污染的产生),但至少在减少污染物的制造上企业是有能力去做的。”该人士同时指出。
客观地看,印刷业里有一批恪守“公民本分”的企业,他们自觉行动,力求将企业生产带给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然而,更多的企业却仍停留在“言胜于行”的环保印刷“预热期”。究其原因无外乎一个字,“钱”。生存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义,在深陷微利漩涡的印刷企业眼中,这显然是更为现实的诉求。目前,行业内外对环保印刷的呼吁大多着眼于监管强制或道德感化,但对企业而言,倘若环保是一项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赔本”买卖,其行动力可想而知。
不能不说,环保印刷“责任与道德”的诘问,首先遭遇的是利益考验。如果企业为环保投入的成本无法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样的“善行”注定不会持久。
三年目标
2010年9月14日,新闻出版总署崭新的办公大楼内,一场特殊的签约仪式正在举行??在众多媒体瞩目之下,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和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郑重地在一份名为“实施绿色印刷战略”的合作协议书上签下了各自的名字。印刷业与环保领域两大主管部门携手力推环保印刷,规格之高可谓前所未有。
根据合作协议,两部门将共同成立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发布印刷环境标志标准,优先开展中小学教材的绿色印刷工作,逐步向政府采购产品印刷、食品药品包装印刷等领域推广,同时加强对印刷企业实施绿色印刷的政策扶持。前期试点业已展开??今年6月初,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了上海和北京的7家出版单位及10多家印刷企业进行2010年秋季中小学教材绿色印刷试点,共计印制100种1400多万册绿色教材,覆盖20余个省、区、市。依据官方的解释,绿色教材要求出版单位在印制教材过程中使用环境标志认证的纸制品、油墨及环保型胶黏剂等原辅料。总署计划,自明年起,学生使用的绿色印刷用书将贴上通过环保认证的绿色标签,并用3年时间让中小学学生全部用上绿色教材。
新闻出版总署用“三年”设定了环保印刷推广的第一个结点,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则是总署联手环保部共同制定《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标准。这项启动于2009年8月、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和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负责具体编制的技术要求,被认为是我国首部国家环境保护印刷标准,并肩负中国印刷业实施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重要指导性依据的使命??按照官方的说法,《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是衡量绿色印刷的权威标准和印刷品“绿色采购”的执行依据,通过该标准认证的企业将获得中国绿色认证标志。
根据规划,印刷环境标志标准将分两期推荐,首期包括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商业票据印刷;二期覆盖网版印刷、凸版印刷和数码印刷。据悉,首期标准之一的平版印刷环境标志标准草案已于日前结束了公示期,有关方面计划于10月底前召开专家会议,就所收集的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年内肯定能正式出台”,知情人士透露,“另外两部凹版印刷、商业票据印刷的草案制定工作也已基本结束,正在进行修改和完善,预计明年可以正式推出。至于二期标准,其问世可能还待3年之后”。
成本之虞
虽然《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第一部分:平版印刷)》尚未正式出台,业界的关注却在持续升温。“不少企业都要求我们去调研、指导”,国庆节前后,标准的编制机构中国印刷行业绿色印刷推广管理办公室(简称“绿办”)主任刘毅勇已经“马不停蹄”地去了好几个地方,企业的积极响应和热心参与令他备感宽慰,“它们中有印刷企业,也有一些原辅料生产商,有许多我们原先并不熟悉,平时也不怎么在行业里露脸”。
相较于前者的热情,另有部分企业对即将出台的标准流露出了一丝忧虑。他们的担忧在于,一旦该标准打上了强制性“烙印”,企业是否将为此付出巨大的技术改造成本。对于企业的顾虑,一位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家表示,制定印刷环境标志标准的初衷是为了“普及环保印刷”,让企业的环保建设能够“有据可依”,因此其指标制定充分考虑了国内企业的承受能力,相比出口企业普遍采用的欧美环保标准,门槛有所降低。比如针对书刊印制品的残留物检测,“按照欧美环保标准要检测8项指标,而我们只有4项”。在他看来,对部分印刷企业来说,标准中执行难度最大、扮演“功败垂成”角色的应该是原辅料的使用。“纸张、油墨、胶黏剂还好说,本身就有较为严格的如FSC认证、白度限制等要求,但像还原剂、润版液之类的辅料则少见环保要求,超标现象比较常见”。
在调研的过程中,“绿办”的专家们发现,广东地区尤其是做出口印刷的企业因本身的活源构成,历来重视环保,对他们而言,标准的门槛并不高,无须为标准做太多投入;而内地不少企业,虽说环保意识不强,但加以引导、进行必要的改造之后也能够达标;达标难度最大的是一些小企业,“很多连基本的措施都没有”。企业对于环保印刷推行成本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在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的2010年秋季中小学教材绿色印刷试点中,一个开创性的举动后经媒体广为传颂??少部分试点教材采用了柔性版印刷机印刷。虽然与1400万册的印制总量相比,1.3万册的印量显得微不足道,但就印刷方式而言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在胶印、凹印、柔印、网印四大主流印刷方式中,柔印由于采用水性油墨,被公认为环保印刷的“典范”。“接到这项任务时,时间非常紧迫,仅剩下一个月。由于市面上还没有适合书刊印刷的专用柔印设备,我们只能先在窄幅柔版机上进行印刷,切成单张后再进行折页、装订。”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柔印分会理事长龚仁俦回忆道。时间紧、任务重,加之“前无古人”,参与印制的各方企业只能边实验边摸索边改进,直至拿出与胶印效果相差无几的成品。最终由上海市质检中心出具的质量检测报告为所有人的努力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本次柔印用水性油墨的VOC含量几乎为零,基本不含挥发性气体;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大豆油墨及普通胶印油墨。“这次试验再次验证了柔印的质量与环保效果,其结果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认可。”龚仁俦很是欣慰。
然而,良好的环保效果背后是高昂的成本。据介绍,以制版为例,柔印的制版费约为胶印的8倍,“对承印企业来说,这便意味着短版活会很不划算”。此外,一旦环保原材料采购成为企业的一项常规支出,费用同样不菲。据北京一规模较大的书刊印刷企业透露,公司每年用在环保原材料的采购资金比正常采购要多出100多万元,这些原材料主要包括油墨、水性膜、润版液等。
不过,相比采用环保印刷工艺和材料增加的生产成本,企业为节能减排所投入的真金白银似乎更为可观。2007年7月,为响应即将于来年出台的YC2007《卷烟条与盒包装纸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限量》标准,科彩印务斥资成立了气相分析室,以便“控制生产所需各种原辅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该实验室建成初期仅设备投入便是几百万元,此后每年还需进行几十万元的例行投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实验耗材的采购。中华商务则更早一步,从1997年开始,总计投入3000万港元,为其商轮烘干炉加装了二次燃烧装置,以减少燃烧石油气产生的苯酚类有害气体排放,达到欧洲排放标准。
收益之惑
高企的环保成本、不菲的环保投入,不但是柔印教材参与者的顾虑,也是所有教材印制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纸张是出版社采购的,对印刷厂来说,这块成本不会太高,主要是油墨。”有观察者分析。为了解决印刷生产中最主要的污染源油墨溶剂残留,一些参与试点的教材印制企业采用大豆油墨代替普通油墨,而一番核算之后发现,印制成本提高了20%~30%。
对于平均利润率不足5%的书刊印刷企业来说,成本大幅提高20%~30%的后果可想而知。有感于企业的两难境地,不止一位受访者呼吁,“政府既然要推动环保教材,就应该对印刷厂有所扶持或补贴,因使用环保原材料上涨的这部分成本不应由印刷企业来承担”。有的受访者甚至直言,如果经济问题没有解决,3年内实现中小学教材绿色印刷的目标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望。“没有人愿意做亏本的生意。”
如果说教材承印企业尚可寄望“政府买单”消化环保成本,众多在市场上拼搏的企业则仅能凭己力“回收”投资,因而能否从环保印刷的投入上获得相应的收益便成为这部分企业关注的焦点。在目力可及的范围内,环保印刷带给企业的第一个潜在收益是降低成本。这在企业为节能减排开展的技术改造上,体现最为明显。以广州日报印务中心为例,2008年9月,印务中心引进了洗机水循环过滤系统,当2009年结束,印务中心对全年清洗液的实际使用数据进行统计,结<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