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入口
帮助中心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集萃丝印特印网行业资讯企业新闻→详细内容
【字体: 】      
安徽芜湖新华 60年老印刷企业的发展“密码”
集萃丝印特印网  2010-09-09

    【集萃网观察】在安徽的印刷史上,曾有一批地市级国营老厂,创造过巨大的辉煌。他们印《毛选》、做教材,红火一时,在行业中占据过重要的地位。不过时至今日,这些厂中的绝大多数未能经受住市场竞争的考验,相继关门倒闭。在众多老厂黯然落幕之际,却有一厂例外,它神奇股地高唱凯歌,走到今天。这个厂就是原来的芜湖新华印刷厂,后来的芜湖新华印务有限责任公司,现在的芜湖新欣传媒有限公司。芜湖新欣传媒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4500万元,今年上半年又引进了两台海德堡最佳配置的CDl02-4型胶印饥,加上总面积超过27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型厂房,芜湖新欣传媒犹如一颗新星闪烁在长江之畔。

  建厂已有60年之久的芜湖新华不但没有衰败,反而发展迅猛,成为地市级“国”字号老厂中的幸存者和佼佼者,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转换身份

  延续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给工厂带来的最大弊端是什么?不是设备老化,也非资金短缺,而是“身份”的落后。所谓的“身份”是指,在那个年代,工厂以“全民”性质或“大集体”性质为做,工人以“固定工”或“正式工”为荣。一旦工厂挂上了“全民”,工人当上了“固定”,就等于上了保险,衣食无忧了。企业遇到困难怎么办?靠政府,工人遇到困难怎么办?靠工厂。流行一时的“铁饭碗”和“等、靠、要”思想的滋生,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这个“身份”问题。

  所以,当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一般国企“断奶”后,企业及其职工重新寻找赖以生存根基,首先要做的就是坚决改制、转换身份,退掉“国”字、甩掉“固”字,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纯生产型企业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型企业过渡。对于国企及其职工而言,如果说,转换身份是一道坎,会引起阵痛的话,那么,这个坎必须过,这个阵痛必须承受。

  不幸的是,在安徽那么多的地市级老印刷厂中,唯有芜湖新华对转换身份之举,高度重视且坚定不移,并最终获得了成功。转换身份之举就是一场思想与机制的革命,给芜湖新华带来至少三点重大作用:一是企业改制为多元化投资的股份制企业芜湖新华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后,通过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了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职工打破了固定与临时、干部与群众的界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老年职工进入社保、安度晚年。中、青年职工买断工龄、积极参股,与公司之间形成了既是企业的拥有者,又是企业的生产者,既可以选择企业,又可以被企业选择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企业自主经营和自我决定发展方向的意识和权限明显增强,活动范围扩大,为日后实现强强联合,推动企业向传媒类公司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现在回过头看,安徽省有些地市级印刷厂,当时原本可以通过改制,解决历史造成的弊端,重新获得生机。然而,或因本身决心不够、或因职工阻力太大,终究没有迈过转换身份这道坎,最终导致了消亡的命运。这个教训非常深刻。

  背靠大树

  内因与外因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是事物发展和兴盛的根本条件。芜湖新华之所以能生存发展,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他们既发掘内部潜力,强调自身的作用;更争取外部支持,背靠大树逢“凶”化吉。在这方面,他们比省内其他同仁做得更突出、更具特色。

  这里且不说芜湖新华如何多次用足用活政策,争取到国家和省、市政府的资金支持,仅举一个典型事例,已足以反映他们捕捉外因机遇的才干。此例就是:出让股权,与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将自己纳入安徽出版集团旗下,从而获得集团的多方面支持。

  2005年,安徽省新闻出版局进行以管、办分离,局、社分家为内容的重大改革,原隶属于局的各经营单位,集中起来组建为安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划归省委宣传部领导。安徽省中小学教材的印制业务安排,也随之改由出版集团掌控。安徽现有1000万中小学生,教材印量巨大,且一年两季、非常稳定。对印厂而言,这无疑是一笔非常宝贵的印刷业务,但出版集团已有自己的直属印刷企业,即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为追求本集团利润最大化,理所当然地决定将教材印刷业务大幅度地向直属厂倾斜,客观上就对包括芜湖新华在内的其他教材印刷厂的业务来源产生了威胁。面对市场骤变,芜湖新华果断出让股权,提出由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参股、控股本企业,进而实现与集团直属印企的联合,并归属集团建制。此举富有创意,立即得到出版集团的重视。考虑到当时的芜湖新华已属安徽印刷强企,集团本身也需要增加直属印刷力量,遂同意控股联合。联合后,芜湖新华的原董事长改任总经理,现董事长由安徽新华的董事长兼任,财务总监也由控股方派任。从此,芜湖新华纳入了出版集团序列,成为由其管辖的经营单位之一。在这种变动下,芜湖新华的教材印制业务量与过去相比不降反升,印刷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局面。

  此例充分说明了芜湖新华人的远见与胸怀。从远见上说,他们很早就懂得“背靠大树”是生存保障,强强联合是发展趋势的道理,并积极为此努力,果然受益匪浅。安徽出版集团这棵大树根深叶茂,不仅拥有教材印制业务分配权,而且在借壳上市后,将募集的资金很大部分用到了直属印厂的技术改造上,芜湖新华的技改因此才能沐浴阳光雨露,蓬勃开展。从胸怀上说,芜湖新华主动申请强企控股并接受安徽新华的统一管理,实现了强强联合,本身就是虚怀若谷的表现,是印刷产业升级的体现。目前,安徽印刷业“小而散”和“小而全”的业态由来已久,且扭转缓慢,这与一些经营者存在“宁当鸡头,不做风尾”的浅薄心理关系很大。相比之下,同业经营者们是否应当借鉴和弘扬一下芜湖新华的胸怀呢?

  迁址、更名

  “迁址三山,赢得资金;更换厂名,获得优惠”,这16个字构成了芜湖新华生产经营大盘子上的又一步好棋。

  芜湖新华原址在芜湖市长江南路15号,是位于闹市区的一块宝地。但原有场地较小,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看,工厂搬迁势在必行。然而,很多人留恋这块离家近、生活方便的老厂子,不希望远离市区。在工厂动迁与否的重大问题上,芜湖新华最终选择的结果竞然是一鸣惊人:不仅要搬,而且还要搬到“三山”去。这不仅出乎本厂许多人意料,连厂外的其他有关人士也没想到。三山是芜湖市新成立的一个工业区,地处离市中心约20公里的原芜湖繁昌县三山镇。芜湖新华从购地建房到搬迁投产只用了一年时间。搬迁后的事实证明,这一步棋走对了,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原厂区土地价格昂贵,适宜商业开发,三山区系较偏远地段,地价便宜,两处土地一卖一买,芜湖新华狠赚一笔。二是新厂区地域开阔、面积倍增,宽广、舒适的环境便于物流畅通和上规模作业。三是新厂远离闹市,院内安静、优雅,适宜员工集中精力生产和工作。四是从市区到三山的道路越修越宽敞,交通便利,工厂配备班车接送员工上下班,比在老厂区,并不耽误多少时间。

  迁址三山的同时,芜湖新华更换了沿用50年的老厂名,取而代之为芜湖新欣传媒有限公司,并由此获得了区里给予的多项优惠政策。三山区成立后,为了鼓励招商,对应召企业制定了很优惠的扶持政策,但优惠的对象不包括传统印刷业,而传媒类企业则在其中。芜湖新华改为现名,就符合了当地的优惠条件,享受政策也就名正言顺。但这样更名,是否有造假之嫌?回答是否定的。有两点理由,可以证明“芜湖新欣传媒”名副其实。“传媒”一词系1943年由美国图书馆协会在《战后尘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提出,传媒的功能有四项:即监测社会环境、协凋社会环境、传承文化、提供娱乐。印刷企业是直接承担传承文化任务的企业,所以已与绘圆、文字、摄影共同被列为四类传媒中的一类。芜湖新华改为“新欣传媒”正是反映印刷具有传媒功能的体现。这是其一。其二,芜湖新华在迁址之前,即对自己的市场定位作了重新确定。这就是告别单一的书刊印刷企业旧模式,打造集多媒体设计、信息传输、物资供应、印刷生产和创意策划为一体的传媒企业新格局。这一构思也得到了安徽出版集团领导的支持,因为出版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就叫做“时代出版传媒”。印刷厂与主管单位的想法不谋而合。

  从市中心到三山区,从“新华印务”到“新欣传媒”,这不仅仅是地域的变化和名称的改变,它更是一种理念的提升和一种业态的创新。笔者认为,就印刷企业而言,理念的提升和业态的创新,远比其他经营业绩更值得称赞。

  睿者当家

  员工们都说,佘玉平在芜湖新华的位置无可替代,此话不假。这不仅因为他是原来的董事长、现在的总经理,更因为如果不是由他来执掌这份家业,芜湖新华早就不复存在了。17年前,他接手时,芜湖新华已濒临破产、汲汲可危,经他打理后方才起死回生、转危为安有了今天红红火火的局面。他的成功实践,让我们再次认识到了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在市场条件下打拼,凭的是真本事;在困难面前迎战,唯有睿者取胜。佘玉平的“睿”,一在决策正确,二在投资理性,三在用人得当。公司现任副总程善超被他选作“大内总管”后,每年从始到终,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在一线抓生产、管质量,勤勤恳恳、无怨无悔。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忠实的内管家,佘玉平才有可能集中精力考虑决策、对外开拓和处置要务。余玉平感激地这样形容程善超:“他就是我工作上的老婆”。余、程的最佳配合,说明了这样一个经营<

顶一下(0)
00.00%
踩一下(0)
00.00%
最新评论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匿名发表    [ 登陆  注册]
评价: 中立     好评     差评
表情: 调皮   大哭   鼓掌   发怒   流汗   惊讶   吐   撇嘴   龇牙   抓狂
       难过   疑问   白眼   偷笑   咒骂   晕   可爱   可怜   鄙视   骷髅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的相关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互动的言论.
点击排行
日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