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丝印特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22 ccedw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丝印特印网
【集萃网观察】“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令人炫目的发展之后,在今年的第二季度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这是国家商务部网站援引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也意味着,中国已正式承认其GDP总量超过日本,跻身全球第二。
成绩是可喜的,这证明了我国三十余年来的改革开放之路是完全正确的。但也有人指出,虽然在二季度GDP总量上中国超过日本,但中国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10。事实上,GDP数据已不再是衡量经济实力的唯一重要指标。
这件事情让笔者联想到了我国印刷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在今年1月13日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我国印刷复制业总产值已达5746亿元,位居世界第三位。数据同样优秀,但人均下来就少之又少了。从逻辑上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同样,印刷大国≠印刷强国,在取得耀眼的成绩背后,我们更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的发展方式。
我国印刷业的现状是什么呢?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副司长曹宏遂提供了这样一个概念:“我国的印刷企业已经达到10万余家,从业人员400多万,年工业总产值近6000亿元,可以说是世界印刷大国。但我国的印刷企业无论大小,都是在一条路上拥挤着前行,大的显示不出优势,小的也不会被淘汰出局。”
的确,在近几年来,我国印刷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特殊国情的制约,很多印刷企业并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在国外印刷业已经依靠印刷质量和绿色环保取胜的今天,我国的印刷业依旧走密集型劳动、低价竞争、不重环保、不重创新的老路,大部分印刷产值是从这种不断浪费和污染中取得的,其成本是相当昂贵的。
大国和强国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在于经济总量的取得,是依靠自主创新、环境保护;还是依靠来料加工、单纯模仿和环境污染?这决定经济总量的质量是否健康发展。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型为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发展经济,并依靠出口来缓解产能压力,长期发展形成的中国模式成为拉动GDP的主要动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模式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发展瓶颈期,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频现,富士康跳楼事件、民工荒、涨薪潮便是其中的缩影之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好在我们的领导人已经看到了弊端,扩内需、调结构,成为保增长背后的两面大旗。如果调整印刷业的产业结构,也将成为印刷业“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曹司长指出,绿色印刷将成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绿色印刷,使部分优秀企业迅速做强;引导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跻身强企之列;而对那些不知上进的企业淘汰出局,从而最终实现印刷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使用绿色印刷调整产业结构,既发展了绿色印刷,又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可谓一举两得。
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其实再一次为印刷业敲响警钟。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数据背后或许存在隐性的水分和泡沫,并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规范运作下,挤掉水分和泡沫,方能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那时候,无论是经济强国,还是印刷强国,都将不再是梦想。
来源:科印网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