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丝印特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22 ccedw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丝印特印网
【集萃网观察】传统产业一样存在有很高技术含量的部分,在“用工荒”和“加薪潮”的荡涤下,传统优势产业集群中的优秀企业应挺身而出,通过优质产品来打拼市场,并完成由魔方跟随到自主创新的历史转型。资料图片
富士康令人扼腕叹息的“12连跳”和日前沸沸扬扬的本田汽车零部件公司“罢工门”事件,或许标志着一轮“加薪潮”的到来,并成为中国传统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用工荒”“加薪潮”来势汹汹
“传统产业集群”在中国的经济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在一个限定的地方地域,中小企业高度集中,并围绕一种专门的产品或一条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链形成一张稠密的产业网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巨大成功,东南沿海地区在经济总量和进出口额占比不断上升的同时,通过30多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如深圳的集成电路板、东莞的毛绒玩具、晋江的运动鞋、绍兴的轻纺、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永康的五金、诸暨的袜业、金华的汽摩配件、乐清的低压电器,等等。
在中国产业集群最发达的浙江省,据统计,2008年该省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810多个,分布于纺织、化纤、服装、制鞋、电子、电器、五金制品、汽摩配件、医药等175个大小行业,企业总数30.84万家,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4%。一个个针头线脑的小产业单独拎出来看似不起眼,合起来却形成了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引擎。
与此同时,尽管每个产业集群所涉及的领域和产品各不相同,却具有许多共同特点:绝大多数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同时产业内的企业规模虽从数千人的大工厂到几个人的小作坊不一而足,但普遍属于劳动密集型。这也让中国大大小小、遍地开花的产业集群和企业主们如今面临着共同的挑战:用工荒与加薪潮。
富士康的跳楼门和本田的罢工门最终都通过给工厂员工普遍加薪30%以上来化解,加之近期各地纷纷上调的最低工资,人们感到一场加薪风暴突然间席卷而来。然而对于那些身处传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用工紧张的局面却早已不断强化着他们对于加薪的心理预期。
记者在联系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后了解到,大约从2006年开始,各行业的“用工荒”问题一年比一年严重。江苏省一家知名外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副总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每年寒假刚过就会和即将毕业的中专、技校学生签订用工合同”,即便如此,每到订单大量涌来的“关键时期”,公司管理层还是不得不亲自到劳动市场去高薪揽人。
每年春节期间,多数在东南沿海城市打工的劳动者都会返乡过节,并于节后重新选定工作地点和岗位,据记者了解,在有着“中国小五金之乡”之称的浙江永康,为了能让工人按时回来上班,一些颇具头脑的企业采用打“温情牌”、“友情牌”的方式,在春节前就把年终奖、各项福利发到工人手中,希望他们能对已经效力几年的工厂产生归属感,来年自愿再回来;另一些企业则采取了恰恰相反的策略,为了避免工人流失,规定在春节上班后才发奖金,同时奖金数额较行业平均水平相应提高。而地处湖州的纺织企业美欣达集团有限公司董秘刘昭则表示,当地纺织业工人薪酬相比2009年初已经明显上升,现在吸引工人的不仅仅是薪资水平,还有福利,“为员工提供更舒适的住宿、生活、娱乐环境,只有综合工资福利水平提高了,才能留住人才”。
提升质量关键还在劳工素质
工人薪资福利水平的上升既然已是大势所趋,是否将成为一场导致中国大量产业集群的被迫转移或萎缩的大灾祸。
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表示,中国制造业的“低工资时代”已经结束,但不太可能导致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发生。“中国不仅有大规模的生产基地,而且多年来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集聚环境。产业的集聚有很多的因素,除了工资之外,还有市场、
物流、效率、税金、生活条件等,生产部门的转移不是说转就能转,也不会因为一个单一因素的变化就完全撤离。”有专家则向记者表示,目前的工资上涨不会造成传统产业的萎缩衰落,“从员工工资占营业总成本的比重来看,整个制造业大约仅为9%,最高的纺织行业也不到11%。许多行业都有两头大进大出的特点,光人民币汇率的因素都比眼下这点加薪要大”。而在本月7日举行的一个关于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层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也表示,“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制造还有明显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就是它的一个基础。”
如果现有的产业集群一时既不会“走”,也不会“死”,而且优势尚存,企业为何对“加薪潮”反应如此强烈?原来,“不走”与“不死”并不代表“不变”。暨南大学区域经济学教授杨英认为,给工人加薪带来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的阵痛,对中国制造业整体而言是一个促进产业升级的机遇,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都应该思索如何主动迎合这种转型,以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专家付保宗博士则分析得更为透彻:“我们常说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工人工资低,这是因为这些行业的附加值低,开不了高工资,而工资低又无法吸引人才,导致这个行业的技术和附加值水平上不去。这是一个自我强化、恶性循环的过程。目前增加工人工资并不是一次性,对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劳动力成本将不断上升的趋势,过去的循环将被打破,让传统行业往高端的方向走。”
传统产业集群走向高端的第一个方向是提升产品质量,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表示,中国产品往往被称为“价廉物美”,这是说中国产品总价低廉,而且相对性价比不错,但并不是绝对的质优。如果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既不价廉也不物美了,就必须通过“质优”寻求新的优势。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专家胡迟博士则告诉记者,如何提升质量几乎是中国各行业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的企业最喜欢强调的就是自己的价格优势,但很少有企业是打算在产品质量上做到“No.1”来赢得市场。中国五金协会理事长张东立对此或许深有同感,他告诉记者,同样一款淋浴房产品,国外品牌由于在产品稳定性和耐久性上比国货好,产品价格竟能相差十几倍,他因此呼吁企业不仅要化“用工荒”“加薪潮”的压力为动力,立足于“引进机器替代劳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应当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和利润,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形象和竞争力。
对于如何提升产品质量,胡迟认为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归根结底在于提高工人素质,“我们或许可以引进和国外同样先进的设备,但不同工人来操作同样会差别巨大。”他还举例说,意大利服装业中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比例为35:50:15,而国内的这一比例为5:35:60。“因此未来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基地所担负的很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要成为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的中心”。
自主创新需要领军企业站出来
传统产业集群走向高端的第二个方向或许在于创新。胡迟分析说,我国的产业集群基本上都是自发形成的,这种发展模式之所以能够成长壮大,一方面是因为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企业上下游之间、配套企业之间同在一个不大的区域里,配套产品的物流成本低,配套企业之间比较熟悉,诚信度高,交易风险很低。另一方面是因为产业集群能使中小企业一开始可以采用模仿和仿冒手段迅速投入生产,“这容易使一个不起眼的产品和行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得很大,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很快能占有一席之地。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产业集群中一个企业生产出一个新产品,如果市场销路好,同类企业会蜂拥而入,模仿生产这种产品,这样导致产业集群规模越来越大,产生难以估量的规模效应。”
然而传统产业缘于模仿而迅速起家,如今模仿与仿冒却成为产业升级发展的最大障碍。“产业集群内由于产品高度同质化,企业间更多的只是成本与价格的竞争。”胡迟接着分析说,“其实传统产业也需要研发,也存在技术含量很高的东西,一条意大利皮带的利润能相当于我们组装生产一辆汽车。关键是当仿冒成了企业之间的一种习惯后,还有哪家企业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承担巨大的风险去搞高附加值的创新研发?”
胡迟认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并不缺少自主研发所需的科研资金和技术储备,当前最关键的就是行业集群的内领军企业能站出来带头把自主创新做起来,通过产品差异化和高技术含量来占领高端,并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围绕其进行产业链上下游、贴牌代工等配套生产服务,从而实现全行业的突破与升级。
专家表示,自主创新是企业持续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关键。纵观日本韩国的大型企业,起初也是从模仿起步,而只有实现从模仿、跟随到自主创新的转型,才是企业真正强大起来的转折点。日本的企业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企业完成了这一转型。中国传统优势产业集群中具备战略眼光的领军企业,现在也应当穿过这道“创新之门”,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