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丝印特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22 ccedw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丝印特印网
【集萃网观察】网目调彩色丝网印花即通过丝网印花工艺印出的彩色印花图案是网目调。网点是表现连续调图像层次与颜色变化的基本单元,它在印花过程中起着接收、传递印浆的作用,它使原稿连续调的图像离散为网点群的组合,通过网点密度的高低再现原稿的阶调和层次。该印花工艺以人的视觉理论为基础,采用三色或四色印刷原理,与传统一色一版的印花工艺相比,该工艺的印花织物色彩鲜艳、层次丰富、透明度高、立体感强、印花牢度好、花型设计自由,并且由于减少了多色版印花时的较多工序和器材,工艺操作简便、成本低,该技术是织物印花中的高新技术,工艺流程为:原稿→加网分色制半色调阳图片→制丝网印版→印浆调制→丝网印花→后处理→制作成品[1],本文对该印花工艺进行详细的分析。
丝网印花
1原稿
原稿是印花图案的基础和依据,原稿的类型、内容、色彩、层次及清晰度直接影响印花产品的质量,因此,在印前工作中,选择适合于制版、印花的原稿是保证印花成品质量的重要前提。一般选择原稿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质量问题。
(1)原稿的密度范围:原稿的密度范围是指原稿中最高密度和最低密度之间的变化值。如果原稿的密度范围比较大,则图像层次丰富且包含的细节多;反之,如果原稿的密度范围比较小,则图像层次单调且包含的细节少。由于图像数字化过程中对原稿的最大密度存在识别限制,例如,当用扫描仪输入原稿时,如果原稿的最高密度超过扫描仪的最大识别密度,这时扫描仪将无法检测足够宽的阶调范围,所得到的数字图像要么是压缩了亮调,要么是暗调部分并级,不能正确反映原稿的层次和色彩。同时,印花再现原稿的密度范围有限,一般0.05-1.8之间,而有的原稿密度范围可达0.05-4.00,这就意味着原稿必须经过阶调压缩才能再现在织物上,且压缩要合理,否则会造成图像层次丢失过多并且层次并级严重。因此,选择原稿时,应注意原稿的密度范围。
(2)原稿偏色性:对于摄影原稿,在原稿制作中,由于曝光不足或过度,以及冲洗过程等问题,都会造成原稿偏色。在数字图像中判别原稿是否偏色的依据是:图像中的中性灰颜色,如果在中性灰R、G、B三个分量值相等,说明原稿不偏色;或者在LAB颜色模式下,A、B的值为0说明原稿不偏色,否则存在偏色[2]。
(3)原稿的层次:原稿层次是指图像上从最亮到最暗部分的密度分级,如果原稿层次不佳,将不可能印制高质量的印花产品。理想的原稿应该是整个画面既不偏亮,也不偏暗,图像的高光、暗调以及中调分明,阶调丰富,密度变化级数多,亮、中调部分的层次梯级应完整、丰富。
(4)原稿清晰度:清晰度即原稿的清晰程度。如果原稿本身的清晰度不高,即使采用先进方法进行图像清晰度强调,也不会获得高清晰度的印花产品,有时反而会出现浮雕感。
综上所述,要想得到高质量的复制品,原稿首先要有上述标准化要求,还应具备洁净、无斑纹和划痕、几何尺寸稳定等常规要求,并从印花产品的消费市场出发,选择原稿在构图、色调方面要适合消费者的审美追求。
2分色加网制半色调阳图片
分色加网就是利用相关设备把原稿分解成Y、M、C、K四色半色调阳图片。
2?1加网
加网即采用接触网屏或数字加网的方式,把原稿的连续调图像转变为网目调图像。加网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织物上印花图案还原的准确。网目调图像从微观上看,颜色和层次的变化是不连续的,但网点是极小的点。例如,当用正方形网点以15OLpi印花时,一个100%的网点边长为0.17mm,而50%的网点则为0.085mm。由于人眼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在正常视距下,这样小的A人眼根本无法分辨。根据色光的加色法原理,在视网膜上仅产生某种综合后的色觉,即网点大的区域颜色深,网点小的区域颜色浅。因此,在宏观上,加网印刷后的图像也可以说是连续的。加网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是:网点的形状、加网角度和加网线数。
2?1?1网点的形状
网点的形状是指单个网点的几何形状,即网点边缘形态或50%的网点所呈现的儿何形态。不同形状的网点除了具有各自的表现特征外,在图像复制过程中有不同的变化规律,会产生不同的复制效果。常见的网点形状有:正方形、钻石形(菱形)、圆形、椭圆形、双点式等,从技术的角度考虑,改变和选择不同的网点形状是印花适性的需要。但为了满足艺术欣赏和特殊情趣的需要,有时也使用特殊形状的网点(或艺术网纹),借以增加画面的艺术气氛,获得特定的艺术情趣,产生常规网点无法产生的特殊复制效果。常用的艺术网纹有同心圆网纹、水平波浪网纹、水平线形网纹、垂直线条形网纹、交叉十字纱布形网纹、砂目形网纹和墙砖形网纹等。不同网点形状对印花过程产生的网点增大会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是:最佳的网点形状应该是有规律的链条状结构,在高光和中间调部位为圆形网点,暗调部位为椭圆形网点[2]。
2?1?2加网角度
加网角度又称网线角度。它是表示网点排列方向的值,是网点中心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一般按逆时针方向测得的角度就是该加网结构的网线角度。为了简便,仅在第一象限表示网线角度,即从0-90°表示网线角度,其中0°和90°是相等的,它们表示同一种网点排列方向。
加网时合理地选用网线角度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避免在四色印花过程中因相同频率的网屏相互叠印出现"龟纹"(龟纹即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角度的网点套印在一起时会产生因遮光和透光作用引起的条纹)。通常,对于各向同性网点(如正方形、圆形网点)取小于90°的网线角度,对各向异性网点(如菱形和椭圆形网点)则取与长轴同方向的网格的中心点连线方向。对四色套印各色版理想的网线角度差均应采用30°,但在90°内是无法做这样安排的,最普遍使用的网线角度是0°、15°、45°和75°,而如何安排各色版,可以从下述两方面考虑。
一是黄版宜安排在0°:Y、M、C、K四种印浆中,对光的反射系数各不相同,其中以黄印浆最大,品红印浆和青印浆次之,黑色印浆最小,故将黄色称为弱色,而青、品红和黑色称为强色。反射系数越大的颜色越接近白色,不容易被眼睛所察觉,弱色网点组成的条纹不易显示。因此,通常将黄色版安排在0°(90°),而15°、45°和75°则安排青、黑和品红。一般将最佳的45°网线角度安排给哪一色版,需要根据原稿的内容和特征来决定。
二是画面主色应安排在45°:在彩色印刷中,45°网线角度应安排给主要的色版,而15°和75°则安排给其它两个强色。下面给出几个例子可作为安排网线角度的参考。
(1)普通场合:在通常情况下,可将黄、青、黑和品红分别安排在0°、15°、45°和75°,其中黑色起着骨架作用。(2)以暖色调为主的原稿:对以黄色和品红色为主的原稿(如人物为主的原稿),安排黄版为0°,青版为15°,品红版为45°,黑版为75°。此时的品红版和黄版相差45°,不易产生明显可见的"龟纹"。
(3)冷色调为主的原稿:例如以草地、树木为主的风景原稿,青色是画面中的主要颜色,它在整个画面中起控制全局的作用,可以将黑色与青色对调,即黄0°,黑15°、青45°品红色75°。
2?1?3加网线数
加网线数又称网目线数或网点频率,它以单位长度内的网点个数度量,计量单位为线数/英寸(Lpi)或线数/厘米(L/cm)。通常,加网线数越大,网点就越小,能够表现的图像层次就越丰富。同时,加网线数与丝网目数相关,目前,许多印染厂所用的丝网多是100-120目。国际上的匹配数据是:丝网目数等于加网线数的4.2倍,照此计算,与之相匹配的加网线数是23-28L/cm。但纺织品印花时,在lm的视距内观察3OL/cm以下的图案,只见网点不见图像,便失去了加网印花的意义。所以,为保证10%以下的网点大部分不被丢失,较为实际可行的办法是:最小网点直径=网孔直径+丝径。一般120目的丝网可以匹配45-55L/cm的网屏。在实际应用时,加网线数的高低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印花产品观察距离:观察距离越远,网屏的线数应越低;原稿中的细微层次:细微层次越细,复制原稿要求加网线数就越高;织物纱织的粗细:纱织越细,密度越大,加网线选择越高。
2?2分色
彩色图像原稿的颜色要再现在织物上,必须先经过颜色的分解(分色)。分色即利用电子分色机或桌面出版系统通过红、绿、蓝滤色片,对原稿反射或透射的色光选择性地透过和吸收进行的,把原稿的颜色分解成Y、M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