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丝印特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22 ccedw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丝印特印网
【集萃网观察】第一、北京地区书刊印刷工价现状调查
北京地区的印刷工价最后一个版本是94年制定的,至今15年未作过调整。为了解决困扰印刷行业发展的工价问题,北京印刷协会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成立了工价调研小组,在业内进行了一次印刷工价的调研工作。先后召开了大小座谈会、研讨会、发布会近20次,参加人数达450人。调研结果表明:书刊印刷企业要生存发展,印刷工价改革势在必行。
一、调查基本情况
北京印刷协会此次调研的对象包括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调查企业规模涵盖了印刷行业中的大、中、小型企业。调查时限为07年的全年数据。调查数据真实可靠,代表性较强。
调查的内容及分析(三个方面)
1、企业主要设备情况
对企业398台主要设备进行了清点,对各设备进行了开工率统计。开工率已经达到80%以上,这些企业在行业中应是较好水平的。
2、边际贡献的分析
按照产品品种进行了边际贡献分析,边际贡献是产品的销售收入减去相应的变动成本的差额,边际贡献减去固定成本之后是利润。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边际贡献计算的结果是:
对商业轮转、多色印刷、单色印刷、骑马订、胶订进行了测算,结果都是亏损的。仅举多色印刷、和胶订为例:
多色印刷单价在每对开色令26~44元(含上版费),单位边际贡献每对开色令7.44~24.37元,还能提供边际贡献,单位固定成本每对开色令12.09~36.58元,边际贡献减去固定成本之后大部分企业的利润是亏损。
胶订的价格每令20-27元,边际贡献每令-6.32-11.76元,单位固定成本每令3.30-33.58元,边际贡献减去固定成本之后利润全部是亏损的。
3、生产成本费用分析(分别从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人工成本、《劳动合同法》实施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原材料价格提高导致印刷企业成本提高。
原材料价格提高。原油价格上涨导致其延伸产品油墨、橡皮布、洗版液、OPP膜等原材料价格攀升。仅举以下几种材料为例:
材料名称 单位 2000年价格 2007年价格
光 膜 吨 12000 18000 +50%
亚 膜 吨 12000 19000 +58%
热 熔 胶 吨 14000 20000 +43%
汽 油 吨 2920 4900 +68%
(2)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印刷企业成本提高。
仅以1999年与2007年的能源价格变化作一比较:
工业自来水价格:1999年1.30元/立方米,2007年4.10元/立方米;
污水处理费价格:1999年0.5元/立方米,2007年1.50元/立方米;
两项增加了1.55倍。
工业用汽(热力)1999年0.60元/吨,2007年0.80元/吨;增加了33%。
(3)人工成本升高导致印刷企业成本提高。
从调查企业的年人均工资水平来看:1999年为11124元,2007年为23145元,增长108%;北京市社会年平均工资1999年为13778元,2007年为39867元,增长189.4%;可以说印刷企业的工资水平是不高的,远低于北京市年平均工资。
企业依法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已呈政策性刚性增长,1999年为“三险一金”,综合缴费比例为工资的30.5%;2007年“五险一金”综合缴费比例为工资的41.3%;2008年“五险一金”综合缴费比例为工资的45.3%,增长了15%。
(4)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对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劳动密集型的印刷企业而言,加班费以及为职工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的支付加大了人工成本的压力。
二、印刷工价现状的市场分析
(一)书刊印刷市场价格偏离了价格构成的基本要求
商品的价格由两大要素组成,即生产成本和利润。生产成本应当是社会平均成本,利润应当是社会平均利润,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和平均利润制定的价格是商品的市场价格,这是价格构成的基本要求。
首先从印刷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看:从以上调查数据表明,边际贡献在17%?38%之间,企业的固定成本大幅提升,有的企业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项相加后的生产成本已接近或超出销售收入,其结果是微利或无利润可言。
其次从图书定价看:在1993年放开图书定价权之前,图书定价的构成大体是出版、印刷(含纸张)发行各占三分之一。当时的说法是印刷这个33%,是工料各半,即除去纸张,印刷占到15-17%左右。从这次调查测算的部分图书定价看,印制费用已经只占图书定价的10%左右。
无论是出版社还是印刷厂,作为经济实体都应追求利润最大化。国有企业靠出租房屋、土地置换资金支撑着,民企、外企靠负担轻、靠规模效益摊薄成本支撑着,但支撑到现在都感受到低工价带来的压力。这些均表明工价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了。制定一个符合价格构成的基本要求,又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社厂双方都能接受的书刊印刷指导工价已是大势所趋。部分出版社也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规范印刷工价的工作如高品质的画册、图书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原辅材料,同时在印刷工价上给予优价,实行优质优价的办法,质量主导应是确定合理印刷工价的发展趋势。今年5月下旬北京质量协会印刷分会经与部分有代表性的出版社多次协商,共同制定了《北京地区出版物优质优价指导意见》,社厂双方虽有利益分歧,但这种旨在平衡利益,共同发展的办法是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互利双赢。
(二)供求关系、竞争环境成为确定印刷工价的重要因素
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对商品的价格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印刷市场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在印刷行业中,供求关系、竞争环境已成为确定印刷工价的重要因素。
作为加工行业的印刷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这种政策导向,使北京地区印刷市场自发的、盲目的发展,书刊印刷企业由几年前的200多家到现在已发展到近600家。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出版物年生产能力在3000万令以上,而出版单位年出版量在2200万令左右,如果再考虑教材的季节性生产所占比重,生产能力更显严重过剩。
供求关系比例失调,导致印刷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无序竞争的结果是,迫使承接业务的印刷企业使用低性能的设备和廉价伪劣的原辅材料为出版社加工生产,也造成了出版印刷严重的负效应。2005年,北京地区出版物印刷在全国图书评比中出现了倒退,在全国排行倒数第2、3名;图书成品抽查合格率也大幅下降,读者退书率增加。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出版社的高度关注。
(三)隶属关系复杂使印刷工价长期得不到调整
外省市出版社、印刷企业大多都隶属新闻出版局统一领导,而北京地区,出版社和印刷厂分属中央、军队、院校和地方,国企、民企、外企都唱主角,隶属关系复杂且数量众多。印刷企业目前在北京尚未形成有一定实力的规模化的大集团,小、散仍是这个行业的重要特征。北京地区印刷工价长期,不能解决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四)印刷工价长期得不到解决带来的隐忧
印刷工价长期得不到解决所带来的结果是大部分印刷企业微利或无利。而在出版和印刷的产业链中,这种现状如得不到改变,必然影响到图书市场未来的发展。工价低与质量优是不可能成正比的,低工价犹如杀鸡取卵,印刷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近年来印刷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大不如前些年投入的力度,技术更新明显放缓。从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看,印刷业的现状并不符合出版业发展的最终利益。
第二北京地区书刊印刷指导工价的制定
在以上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北京地区书刊印刷指导工价》。于09年4月20日在北京印刷协会的全体理事大会上隆重发布。
这个工价本的特点是简化了计算方法,体现了透明化和简明化,对使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给予了支持,对亏损严重的工序给予倾斜,对不同的习惯用法同时排列在一个表中供方便使用。如彩色印刷:同时列出印张、对开印张、色令的价格供选用。装订简化为按一印张为基本计量单位。精装四合一简化计算。增加了实际发生新项目,如装袋、贴标、粘盘等的结算价格。增加了数字印刷工价。
调整的幅度:
单色、多色印刷单价,基本按94价;
双色印刷上调约25%,商业轮转约13%;
装订设备已走向机械化、联动化、电子化,科技含量高,但装订价格最低,很多出版社对于这点是认可的。因此这次装订提高幅<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