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丝印特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22 ccedw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丝印特印网
【集萃网观察】 二、印刷工价现状的市场分析
(一)书刊印刷市场价格偏离了价格构成的基本要求
商品的价格由两大要素组成,即生产成本和利润。生产成本应当是社会平均成本,利润应当是社会平均利润,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和平均利润制定的价格是商品的市场价格,这是价格构成的基本要求。
首先从印刷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看:从以上调查数据表明,按现行工价标准印刷企业组织生产,边际贡献在17%~38%之间,反映出近年来由于印刷生产工艺的变化,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变动成本呈不断上涨的趋势。随着企业技术进步,设备更新改造后折旧费用也相应增加;随着劳动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呈刚性政策性增长,使企业的固定成本大幅提升,导致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已基本持平。有的企业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项相加后的生产成本已接近或超出销售收入,其结果是微利或无利润可言,表明印刷工价偏离了商品价格构成的基本要求。以上是大多数印刷企业的基本情况。而印刷工价历经15年未做调整,印刷企业作为商品的加工行业,不能像制造行业可以通过提高商品的出厂价格来减轻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在已知接活即亏损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消化固定成本又不得不接活,不接活单位成本更大,其结果是恶性循环。
其次从图书定价看:在1993年放开图书定价权之前,图书定价的构成大体是出版、印刷(含纸张)发行各占三分之一。1993年放开纸价和印刷价格后,图书定价也随之放开。大部分出版社图书价格制定的原则和方法还是根据印数核算出版、印制、发行成本并进行市场预测来制定图书价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出版社稿费标准提高,广告宣传费增加,库存书压力加大使资金沉淀,纸张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提高等上涨因素,出版社内部也要求降低印刷成本的呼声愈来愈高,导致一些出版社在管理体制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换的进程中,开始把这些成本上涨因素转嫁到印刷企业,即降低工价。而印刷企业就组织生产本身来讲,只要把活印好,无质量问题,不造成损失,虽然成本不断上涨,但相对比出版社经营风险要小,也就开始接受了压价这个做法。另一方面,出版社作为商品的第一生产者,居市场主导地位,有着决定商品价格的权利。而印刷企业作为商品的来料加工行业,是被动的商品生产者,在经营中没有任何自主产品的定价权,只能服从服务于出版社,出版社和印刷行业虽然都走入市场,但这两个行业间不可能存在竞争。因此,这种社厂合作的不平等性使得出版社核算整个商品生产过程的生产成本和利润是以社为中心的,而印刷工价从1994年至今未做过调整,使得印刷工价愈来愈偏离商品价格构成的基本要求,企业愈来愈难以接受。从这次调查测算的部分图书定价看,印制费用已由原来占图书定价平均15%左右(不含纸张)降至平均10%左右。一方面印企生产成本不断加大,有些已经大于销售收入,而另一方面,图书定价中印制费用的比例又在缩小,出版社在争取新的利润空间的同时,印企的利润空间必然进一步缩小。
无论是出版社还是印刷厂,作为经济实体都应追求利润最大化。以上的数据表明大部分印刷企业已是微利或无利可图,比较而言多数出版社的日子总要比印刷厂的日子好过一些。由于印刷企业使用的原辅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能源动力价格不断攀升,印刷设备的价格逐年上涨,人工成本呈刚性增长,工价却未作调整,显然是不符合图书市场发展规律的,印刷企业已经愈来愈难以消化这些上涨的因素。国有企业靠出租房屋、土地置换资金支撑着,民企、外企靠负担轻、靠规模效益摊薄成本支撑着,但支撑到现在都感受到低工价带来的压力。去年部分外资企业开始与出版单位协商提高工价,这就说明这些外企虽然有微薄的利润,但也到了企业难以支撑的境地了。又如装订工价一直偏低,在纸浆逐年提高的情况下,靠废纸边收入还能扛着,而去年下半年以来,纸张价格回落,废纸的价格大跌,导致相当数量的装订厂经营亏损。据统计,仅燕郊地区原有装订厂近400家,目前已关闭或停产近200家。这表明工价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了。尽管供求关系、竞争环境等市场因素决定着价格,但大部分印刷企业的现状反映出印刷工价不合理,已是行业的公论。制定一个符合价格构成的基本要求,又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社厂双方都能接受的书刊印刷指导工价已是大势所趋。
通过近年来市场化运作,特别大量出版物到广东深圳地区印制,受该地区计价方式的影响,部分出版社已接受了包印张(本)工价的形式,印刷工价已开始向简明化发展。改进出版物的装帧,提升书刊的质量,缩短出书周期,满足读者需求,已成为出版单位的经营目标,在此基础上,部分出版社也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规范印刷工价的工作如高品质的画册、图书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原辅材料,同时在印刷工价上给予优价,实行优质优价的办法,质量主导应是确定合理印刷工价的发展趋势。社厂双方虽有利益分歧,但这种旨在平衡利益,共同发展的办法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则,必然实现互利双赢。
(二)供求关系、竞争环境成为确定印刷工价的重要因素
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对商品的价格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印刷市场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在印刷行业中,供求关系、竞争环境已成为确定印刷工价的重要因素。
作为加工行业的印刷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印刷厂依据出版社定单组织生产,不存在产品积压,相对风险小,不可能一夜暴富,也不可能一夜赔光,对于小额投资又求相对稳定的投资者是一个优选的行业。作为加工行业,没有自己的产品,且优胜劣汰这一在制造行业通行的法则,在印刷加工业中似乎有些失灵,又没有严格的“退市”机制,所以只要设立了企业,就能得以维持生存。
这种政策导向,使北京地区印刷市场自发的、盲目的发展,一些大企业淘汰的印刷设备,由于价格低廉,纷纷被新建的中小企业购买,书刊印刷企业由几年前的200多家到现在已发展到近600家。书刊印刷企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供给和图书市场的需求严重失衡。如果印刷厂是商品,那么在出版社眼里,印刷厂就是过剩商品,出版社有多种选择商品的权利。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出版物年生产能力在3000万令以上,而出版单位年出版量在2200万令左右,如果再考虑教材的季节性生产所占比重,生产能力更显严重过剩。
供求关系比例失调,导致印刷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出版市场虽然每年略有增长,但有限的市场无法满足印厂的需求,企业为了争得一块市场,出现了相互压价,甚至发展到恶意竞争。无序竞争的结果是,削弱了印企与出版社的议价能力,或者已经没有资格和出版社谈价格了,这就给出版社采取压价以降低其生产成本提供了条件,最终形成目前印企这种完全被动接受的局面。
应该讲民企、外企初入北京地区印刷市场时,对解决求大于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充满了竞争活力的新体制和机制影响下,对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是有力的推动。而无序的低价格竞争迫使承接业务的印刷企业使用低性能的设备和廉价伪劣的原辅材料为出版社加工生产,也造成了出版印刷严重的负效应。2005年,北京地区出版物印刷在全国图书评比中出现了倒退,在全国排行倒数第2、3名;图书成品抽查合格率也大幅下降,读者退书率增加。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出版社的高度关注。同时低价格的竞争还为不法书商和个别不法小出版单位提供了投机条件,以致给一些印刷企业在经济上造成损失。
印刷企业期待着有序竞争,它可以使企业在生存中不断发展,目前企业十分关注和积极参与政府招标采购工作,就是因为其公开公正。这毕竟是一种公开竞争的形式,印企凭自身实力和利益采取相应的<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