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丝印特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22 ccedw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丝印特印网
【集萃网观察】标签印刷的柔印与凸印之争纸箱纸盒,已经延续了好几年。当前,在不干胶标签印刷领域,占主流的仍是凸印工艺,但高端标签印制领域当属柔印。我国标签行业的特点是中短版活件居多,因此平装无线胶订联动线装机量调查,在追求印刷质量的同时,比较这两种印刷工艺的成本与损耗,比较它们的产能,从而比较设备的投资回报率,一直是标签业内人士所关注的热点。
凸印工艺的利与弊
1.凸印工艺的优势
尽管凸印工艺在国际印刷潮流中已呈下降态势包装设计,但在国内标签行业却并非如此,凸印能够逆势发展,可归于以下几点原因。
(1)凸印采用感光树脂印版,印版加网线数从前几年的120~133线/英寸发展到现在的150线/英寸,甚至是175线/英寸烟草包装,图像层次表现力很好。笔者曾看到过一张凸印测试样张,上面印有欧洲美人,印版加网线数已达到200线/英寸,其高光区域印得非常好,十分精致。德鲁巴
(2)凸印标签往往采用UV油墨发展史,黏度高、色浓度高,因此由油墨导致的网点增大的可能性比较小。也正是因为采用了UV油墨,所以不论在纸张还是薄膜上,油墨的附着力都能达标。但与柔印UV油墨相比,凸印UV油墨的价格每千克要低20%左右。
(3)不论是机组式还是卫星式窄幅标签凸印机字体,纸路都比较短,有利于降低调机时的印刷损耗。尤其是卫星式机型,小小的一个中心压印辊筒周围分布了4~6个色组,对缩短纸路的作用特别明显。
(4)因为凸印不采用网纹辊供墨,因此在印版最小网点的选择上不受网纹辊网穴开口直径的限制网屏,只要印版上的最小网点能“站得住”,原则上就能印出来。
(5)标签凸印机采用类似于胶印设备的墨斗-着墨辊-串墨辊输墨结构,通过调节墨斗间隙来控制上墨量,因此只要处理得当,在同一印刷宽度上《中国印刷蓝皮书》,就能印出墨量相差明显的图像来。
(6)标签凸印机的价格较低,即使是进口凸印机同进口柔印设备相比,价格都要低很多,设备初期投入比较少。
(7)凸印操作技术比较简单,上手容易投资采购,当然要提高也很困难,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不过对入门者来说,容易激励起信心。 供墨
2.凸印工艺的不足
凸印工艺也有不少“软肋”,由于凸印采用了类似于胶印的长墨路和浆状油墨,但在组合式标签印刷机这个平台上过度包装,却没有适合长墨路的空间,因此只能在固有空间中缩短墨路,形成了9~12根墨辊的固有格式,达不到长墨路所需要的匀墨水平。这种墨路结构容易造成的缺陷是墨色不均匀,尤其是在墨斗加墨前后墨量不均匀。这时就需要有经验的操作人员适时微调。一般的结果是其色差控制比较困难特种印刷,同柔印采用网纹辊上墨结构得到的色差控制水平相差很明显。在一卷印刷材料印完后,在该卷的头和尾处取相同图案的样品,在相同部位做同批、同色的色差比较,即可检验出这一问题。这种色差控制的缺陷在标签印刷上往往是致命的,试想一下科印报告,如果客户委托印刷的标签,即使图像印得再精美,但如果连标签上的LOGO色前后也不一致,客户也不会轻易同意的。失业
凸印同柔印一样都采用圆形网点,中间调层次是其精华所在。初学者往往很难分辨出一张以圆形网点构成的图像究竟是采用柔印还是采用凸印印刷的。借助于放大镜油墨,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网点的细部,还是很容易找出凸印网点特征的。凸印网点一般是中间一个深点,外圈一个深环,中间是明显的浅色,或者是里面一个圆点印后设备,外面一个深色圆环,当中有一圈窄小的不着墨的空白。柔印的网点则完全不同,当印刷压力和上墨压力均在许可范围之内,柔印的圆网点是结结实实的一个圆点,饱满而不缺损;但当印刷压力合适、上墨压力略有欠缺时书评,在圆点中会漏出一个小圆形的空白。为什么同为圆形网点而有如此大的差别?这其实同凸印标签印刷机的转印结构有关。凸印的压印辊上包裹了一层约10mm厚的橡胶层,硬度为肖氏92~93度。版辊上粘贴印版的双面胶仅厚0.1mm,没有缓冲层,其作用仅仅是粘贴,无法吸收压印辊对版辊不正常的压力冲击。当版辊和压印辊相接触时教育,理论上两个互相啮合齿轮的节圆正好等于两辊外圆的相切,此时印刷压力最轻;但由于版辊外圆是肖氏硬度70~80度左右的感光树脂版,压印辊外圆是硬度超过肖氏90度的橡胶层,两个较软部件的机械加工难度要比金属部件的加工困难得多,因此两辊相切时的精度也要低得多。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势必造成印刷压力不容易控制组合印刷,而且0.1mm厚的双面胶也无法提供缓冲作用,因此这种印刷压力的变化势必转移到硬度较低的印版上,印版上的网点增大也就在所难免。 重组
凸印印刷不叠色的标签产品没问题,但若印刷C、M、Y、K四色或C、M、Y三色叠印标签产品(如印刷人像)因网点增大不容易控制,所以灰平衡就无法保证乐凯二胶,叠色区域的色差也会很难控制。因此,用凸印工艺印刷高质量的标签尤其是采用叠色工艺的标签比较少,这主要也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故障而影响成品率。前面提到的200线/英寸的凸印欧洲美人像图案只是做一个测试样品应该完全没有问题,但若是印刷一个长度达1~2万米的订单,要保证人像肤色前后不出现明显的变化包装印刷,是非常难做到的。
柔印工艺的利与弊
柔印工艺同凸印工艺看起来差不多扫描,都是使用感光树脂版,图文凸出版面,印出的中低档标签粗略看上去也相差不多。边缘溢墨(也称印痕)现象在凸印标签上常看到,在柔印标签上也不少。
1.柔印与凸印的两点差别
笔者认为,柔印同凸印最基本的两点差别是:网纹辊上墨的短墨路系统与金属压印辊的转印结构。
(1)网纹辊的上墨系统。柔印采用号称计量辊的网纹辊上墨和橡胶着墨辊与逆向单刮刀结构方正,或全封闭的腔式刮墨刀结构。着墨辊与逆向单刮刀配置既可以使用低黏度的液体油墨,如水性油墨与溶剂型油墨,也可以使用浆状油墨即UV柔印油墨。柔印的网纹辊与刮刀系统提供了比其他印刷工艺更可靠、稳定的墨量供应。故障分析与排除
(2)网纹辊、版辊和压印辊三辊的轴心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布,即版辊居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顶端,网纹辊与压印辊分别居于下部的左右两侧。这种分布结构奥西,使版辊位于印刷单元的最上方,换版很容易。调节上墨压力和印刷压力时,一般只需调节版辊的上下位置,要求精细微调的,则采用左右兼顾的办法。对于高档的机组式柔印机印前工艺,如美国麦安迪的康可机型,采用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布后再倾斜θ角的结构,既保持了传统机型换版快速、容易的特点,又将版辊本身的重力对印刷压力的影响降到了很低的水平。最新型的伺服机型将网纹辊、版辊与压印辊三辊轴心列于一条直线上,完全避免了版辊重力对印刷压力的影响。表层镀铬的高精度金属压印辊模切烫印压痕,根据每一色组压印力大小所造成的对印刷基料的阻尼,采用直径递增的办法增加线速度补偿,以保证承印基材前行的匀速功能,保证了套印精度。
2.柔印工艺的优势
近10年来柔印在我国标签市场的优异表现是有目共睹的:
(1)产品质量精美,网点饱满结实其他,在中间调区域的层次表现力特别强。标签行业中所应用的柔印工艺代表了柔印工艺的最高端。印版加网线数已从以前的120~133线/英寸到现在的150~175线/英寸。柔印标签产品已可以与凹印、胶印一较高低。 印刷市场
(2)色差控制优异。对一般用户要求的同批、同色的色差ΔE控制在小于2或2.5以内,完全没有问题;工艺控制合理,生产管理科学的标签印刷企业甚至能将ΔE控制在小于1。
(3)柔印的印刷压力小,由印刷压力所造成的印刷基材传递阻尼的补偿简单、可靠,因此建立在柔印平台上的多工艺组合十分丰富。柔印可以实现与胶印、凹印、轮转网印、冷/热烫金、压痕模切、分切等工艺的组合流程,只要是生产工艺需要,基本都能组合在新平台上。美国麦安迪的康可机型,可以带20多个色组完成一个标签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生产速度快、产能高。凸印的生产速度一般在30~40米/分钟,而柔印的生产速度一般在100米/分钟左右化妆品包装,根据标签产品的情况,有时可以达到150米/分钟,也就是说一台柔印机的产能相当于两台凸印机的产能。
3.柔印工艺的不足
同凸印工艺相比,柔印工艺在某些方面是略有逊色的。
(1)印版加网线数受制于网纹辊线数。网纹辊提供了柔印色差控制的最有力保证,但也局限了印版的选择。柔印要使用高加网线数的印版来表现层次中国印刷企业强,必须首先要保证印版的最小网点直径大于或等于网纹辊网穴的开口直径,只有这样,足够小的柔印网点才不至于掉落到网纹辊的网穴之中,从而引起小网点堵版故障。而凸印则没有这种顾虑,只要墨层够薄排版,只要凸版上的小网点在制版时“站”得住,理论上就能印出来。厂商信息
(2)柔印的墨层厚度受制于网纹辊储墨量,因此若要用同一颜色表现两种不同墨层厚度的质感,只能分别制两块版,墨色厚实的印版采用储墨量较大的网纹辊曼罗兰,墨色浅薄的印版采用储墨量较小的网纹辊。凸印则不同,有经验的操作人员甚至可以在同一宽度上印刷出不同墨层厚度的产品,因为只要细心地微调墨斗间隙,达到这个要求并不难。
(3)柔印标签印刷机的造价明显高于凸印标签印刷机,其中网纹辊的费用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目前业内使用的柔印网纹辊的最高线数已达到900~1000线/英寸认证,一些高端的标签印刷企业甚至用到1100~1200线/英寸的网纹辊,其费用不菲。现在的高<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