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丝印特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22 ccedw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丝印特印网
【集萃网观察】金融街PE:到目前为止,欧美等国虽然多次注入巨资救市,但金融危机还没看到见底迹象,相反,负面影响已经对中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不小的损害。那么,这场百年不遇的危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实体经济?面对陡变的经济形势,PE机构的新利润源又应来自何方? 出口导向型产业首遭冲击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由于美国和欧洲,甚至全球都受到沉重打击,经济萎缩,消费需求大幅下降,中国对于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产业率先受到冲击。“金融危机的影响正通过国际贸易蔓延到实体经济,中国的制造业首当其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 近期,出口导向型行业内已被破产倒闭消息频传的气氛笼罩着。如亚洲最大的PTA生产企业华联三鑫陷破产困境,负债高达105亿元;中国最大印染企业江龙控股集团也面临破产危机;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的港资上市企业合俊集团在东莞樟木头的两工厂(合俊玩具厂和俊领玩具厂)于10月份相继倒闭。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金融危机将使全球经济从每年4%左右的增长率下滑至2009年的3%。全球经济的放缓,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出口。目前这种负面效应已经显示,尤其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的产业造成深重打击。 例如,中国纺织业对出口的依存度很高,欧美市场一直是中国纺织成衣出口的重要市场,支撑着国内众多纺织企业的出口贸易。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失业率创下了4年以来的新高,达到了5.7%,居民消费信心指数降到了51.9,为去年同期的一半。而欧洲的德国、英国等也深受金融危机的危害,相继出现经济萎缩的状况,消费需求自然也随之明显下降,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着全球市场的萎缩,其深度和广度以及持续时间难以估计。 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进出口统计数据,前三季度中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前9个月出口增速均大幅下滑。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870.8亿美元,增长1.8%,比去年同期回落21.2个百分点;鞋类出口增长15.1%,回落1.7个百分点;家具出口增幅回落3.5个百分点;塑料制品出口增幅回落8.4个百分点。 受此影响,曾作为外商投资重镇的江浙沪地区,出现了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增速大幅度减缓、退市企业增多不利趋势。来自江苏省工商局的资料,今年上半年共有4119户外商投资企业退出长三角市场。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20多家外资企业撤离长三角。 博思艾伦咨询公司最新调查指出,由于利润回报不尽人意,大约三分之一的外资企业将在几年内撤离中国市场。香港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梁百忍则预言:未来两年,珠三角8万加工贸易型港企都将面临生死攸关的抉择。“过去,倒闭或向外迁移的还主要是电镀、皮革、印染等污染型企业,现在,一些制鞋、玩具、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走上了倒闭或迁移之路”。 周期性产业牵连下行 与出口导向型行业相同,周期性行业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原材料行业如建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以及能源行业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这些行业处于产业链最前端,对经济周期变化最为敏感,最容易受到经济周期下行拖累。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8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作为资源型行业的下游行业,如石油加工、电力、化纤和有色金属加工等行业利润加速下滑,其中1-8月份石油加工行业累计亏损960亿元,电力行业利润同比下降81.6%,有色金属由1-5月份增长3.9%转为下降7.4%;水泥、钢铁制造业等关键原材料以及交通运输、通用设备、电气等机械加工业利润增速但较今年1-5月份有所回落,其中水泥、交通运输和电气机械行业利润增长率分别由1-5月份的50.9%、46.3%和40.9%回落到40.3%、35.1%和30%;钢材产量从去年9月同比增长24%下滑至今年同比的8.1%。 事实上,从近期钢铁、煤炭、化工相关产品价格的表现来看,这些周期性行业已经出现了典型的景气拐点。国内钢材价格6月见顶以来,随着下游行业需求的放缓,国内钢价几乎是连续下跌,并且跌幅还在不断扩大。尤其是进入10月份以来,国内钢材价格出现全线暴跌的不利态势,其中,建筑钢材下跌10.35%,中厚板下跌12.75%,冷轧下跌9.63%,热轧跌幅高达到16%。伴随着原油价格的暴跌和下游需求的放缓,国内煤炭价格也呈现出高位回落之势。 而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化工行业的近期产品价格暴跌。仅仅在一周的时间里,乙烯价格从950美元/吨下降到756美元/吨;丙烯价格从1,071美元/吨下降到901美元/吨;苯乙烯长三角地区价格从10,950元/吨下降到8,600元/吨。值得关注的是,在短短4个月中,甲醇价格更是从4900元/吨,回落到现在的2500元/吨,在海外市场动荡加剧、国内宏观经济下行态势愈发明确的背景下,周期性行业景气衰退的风险正日益加大,相关行业的盈利前景令人忧虑。 寻找危机避风港毋庸置疑,经济危机已经到来,它何时离开也只能猜测。对于PE投资机构来说,回避风险成为当务之急。 在外需放缓、出口压力巨大的形势下。生活必需品领域成了国内市场抵御风险的主要引擎。截至2008年8月的数据显示,美国消费市场已经呈现放缓趋势,其中服装业销售额增幅由去年8月的5.37%降至今年8月的1.20%,休闲娱乐从去年的5.85%降至今年的2.28%,汽车及零件,百货,酒店业的营业额增幅也已经开始大幅下挫。但即便在这种形式下,美国的食品销售额却仍旧保持快速增长,今年8月的数据为同比增长6.86%,远高于去年8月3.96%的增幅。 从海外市场的经验来看,在经济动荡的情况下,以食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领域,在此产业链条上的生产及销售企业或可成为业绩避风港。 而这一结论在中国同样适用。根据经济学人智库等数据库数据分析,2008年上半年,在消费品类中,房屋及汽车销售分别出现15%和8%左右的负增长,而消费品零售仍保持10%以上的增长。另一个值得PE机构关注的趋势是,中国依托出口的发展模式正积极向拉动内需转身。于是,如何挖掘中国众多国内消费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中的投资机会,成为PE机构的重要战略任务。 另外,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传达的一个重要经济政策信号是新农村改革目标。中国农村市场将成为下一波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这一点已经成为政府及市场的共识。可以看到,即便是在经济动荡的2008年,包括可口可乐、日清等众多消费品企业仍在中国积极并购,包括娃哈哈等在内的众多内资企业仍旧大步延伸产业链,瞄准农村市场,积极扩张。如何把握好涉农行业,这个将引导中国市场未来趋势的投资机遇将是PE机构面临的重大战略命题。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