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丝印特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22 ccedw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丝印特印网
【集萃网观察】产业投资密集,行业再度兴起增资扩产热潮。短期内的密集扩张将导致产能过剩,光伏组件环节的产能过剩问题将尤为突出。光伏业盲目扩张将导致竞争加剧,产品价格走低,毛利率下降,行业整合加速。现在已经不是大规模切入光伏业的好时机,市场参与各方应及时应对产能过剩的问题。
中国光伏市场启动
中国推出光伏上网电价,光伏市场高成长获得了政策支撑。2011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通知,确定全国统一的标杆上网电价。部分地方政府提高光伏电价补贴标准。浙江、山东、青海、江苏最近宣布了更为优厚的电价补贴政策,补贴水平甚至超过了中央政府设定的1.15元/千瓦时。未来光伏标杆上网电价还会继续上调。标杆电价的制定有助于光伏发电企业实现正式并网发电,将开启光伏行业发展的空间。标杆电价降低了光伏电站能否收回投资成本的风险,许多光伏电站项目将迎来集中爆发的建设期。
光伏发电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中国光伏市场将维持较高增速。国家能源局正制定的新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光伏装机目标上调至10GW,到2020年中国光伏装机目标可能大幅上调至50GW。目前的光伏上网电价预计在“十二五”期内可支撑2-5GW的年新增装机容量,预计2015年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19.1GW,到2020年可实现51.6GW。“十二五”期间,光伏累计装机高速增长,期初年增速高达333%,期末年增速为35%,“十三五”期间,光伏累计装机年增速将维持在平均20%上下。中国将成为世界重要的光伏发电市场。
出现光伏扩张投资热潮
各地涌现光伏投资热,行业再度兴起增资扩产热潮。从上游多晶硅到中游硅片再到下游电池
片,各地均出现大幅投资扩张的现象。粗略统计,2011年全国新上马光伏电池片及组件项目超过125个,其中产能达2GW以上的超大项目3个,1-2GW的大规模项目13个。2011年4月,投资总额135亿元人民币的晶澳(合肥)新能源有限公司项目正式开工,将建成3GW垂直一体化光伏产品生产基地。
部分生产商因公司产能不能满足订单需求,而大幅扩张产能,并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天合光能实施500MW垂直一体化扩产项目,预计年底电池和光伏组件总产能达到1000MW,计划明年实施2GW电池组件项目,在2012年实现3.5GW项目。昱辉阳光不断扩张产能,计划在2011年拥有1.9GW的硅片产能,多晶硅产能也将达到3500吨/年,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分别为600MW/年。不少其它行业的企业也纷纷向光伏产业转型。
光伏产业短期内的密集扩张将导致产能过剩。目前国内光伏产能主要依靠国际市场消化,但国际市场出现萎缩,光伏企业不得不转向国内市场,但国内产能的增量远超国内市场的增量,因而造成产能过剩。随着德国和意大利光伏上网电价补贴额度的下调,欧洲市场需求出现萎缩。Solarbuzz预计,2011年全球光伏电池组件需求量约为20.4GW,增速将大大减缓,而2011年的出货量将达到23.8GW,已经供过于求。英利公司2011年实际产能接近2GW,较2010年大幅增长64.8%,2010年英利82%的产能消化在欧洲市场,美国加中国17%,但2011年,其25%-30%的产能需要中国和美国市场消化。
光伏组件
环节产能过剩问题将最为突出。2010年中国光伏组件的产量约为8GW,已经占全球市场的近50%,2011年产能将激增到20GW,如果2011年新上马项目全部建成,产能将达到50GW,已经足够满足2020年的中国市场需求。浙江已经有近200家光伏企业,2011年7个月的产能已经超过上年总产量230%,目前还面临规模分散、缺乏持续研发投入的问题。
结论和展望
光伏盲目扩张将导致竞争加剧,产品价格走低,毛利率下降,行业整合加速。2011年以来,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等产品的价格保持下降趋势。目前光伏企业能够实现的20%-30%的高毛利率将难以持续。光伏企业高毛利率水平会导致光伏发电成本过高,不利于光伏发电迅速推广。行业产能扩张过快,行业毛利率普遍下滑是必然趋势。
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市场格局下,大企业将采取规模制胜的策略,小企业规模、销售渠道、品牌形象缺乏竞争力,未来经营前景看淡,这将加速行业整合。保利协鑫通过扩大规模削减成本,其多晶硅/硅片的产能到2011年年底将增至6.5万吨/10GW。现在已经不是大规模切入光伏业的好时机,市场参与各方应及时应对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投资光伏项目不确定性大,企业应慎重参与。2011年5月,巨力索具曾披露定向增发预案,拟募资投入光伏电池业务,但鉴于光伏产业受市场,价格及政策的波动影响较大,增发预案推出不到3个月即宣布取消。
在目前光伏市场火爆的形势下,任何产业链环节的企业都应该居安思危,不宜过度增资扩产,而是要增强自身竞争力,提前备战毛利率可能下滑的风险。政府应出手规范光伏市场的投资过热现象,通过扶大抑小来整合产业资源,推进结构调整,增强行业凝聚力,扩大国际影响力。
光伏产业遭遇倒闭潮历经多次重组都未成功的ST博元在停牌两个月之后,终于推出了重组方案。ST博元9月29日公布重组预案,公司拟以不低于12.88元/股的价格发行1.45亿股,购买中瑞投资、蔡长春、新余日润太阳能应用有限公司持有的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晶科技)100%股权,并同时向中瑞投资出售公司截至2011年9月30日构成业务的全部资产,拟出售资产预估值约5786.19万元,购买资产预估值约18.7亿元,相比账面资产溢价2.66倍。
瑞晶科技将借此实现借壳上市,ST博元将变身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公司。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光伏产业可谓问题颇多,由于产能过剩,很多中小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在此背景下,投资者难免质疑,ST博元此次是否能实现华丽转身?
重组专业户欲再度变身光伏电池制造商
ST博元先后拥有华源制药、*ST源药、浙江凤凰、S*ST源药、ST源药、*ST华药等简称,在资本市场有重组专业户之称。在2007年8月,原大股东勋达投资再次重组ST博元,但经营状况非但未有好转,债务负担反而愈加沉重。自2009年以来,公司原有环保循环经济产业经营性资产和改性沥青产业已陆续被司法拍卖或剥离,公司主营业务陷入停顿,因此资产重组势在必行。ST博元此次将瑞晶科技拥有的光伏业务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体内,实现瑞晶科技整体登陆资本市场。
据了解,瑞晶科技成立于2008年1月,注册资本3.5亿元,主要从事太阳能晶体硅电池片和组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截至2011年6月底,瑞晶科技已拥有17条多晶硅电池片生产线,设计能力为年产多晶硅电池片425MW、电池组件75MW,并投资建设了2.59MW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单纯从电池片产能来看,这家公司的规模尚不能挤进行业前十。但公司称,目前计划投资电池片四厂,新增12条多晶硅电池片生产线,届时其电池片设计产能预计达到750MW。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表示,目前受信贷紧张和行业低迷等因素影响,光伏企业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瑞晶科技借壳上市后有利于增加其融资渠道,这对于其进一步扩大规模具有很大好处。这些利好因素构筑了ST博元提高业绩的基础。当然,挑战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目前光伏行业陷入量价齐跌的困境,企业盈利较为困难,同时国内市场的全面开启尚需时日,这些因素为ST博元的未来发展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光伏市场产能过剩 中小企业正遭遇倒闭潮
实际上,目前,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测算,目前电池片库存量将至少达10GW以上。而权威机构solarbuzz的最新统计显示,欧洲市场今年的需求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0%。如果国内厂商均按年初指标出货,则预计将超出终端市场需求4.4GW。该机构预计,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产量,明年年底组件库存有可能飙升至22GW。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光伏产业的发展总是围绕着速度与质量的争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问题是过于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发展的质量,多数企业将重心放在扩大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上,忽视了对核心技术的研究,往往陷入大而不强的境地。另外,国内的光伏企业大部分将价格作为竞争手段,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光伏组件价格来开拓市场,这造成今年光伏市场的产能过剩。
与此同时,据了解,目前国内光伏产业仍整体面临较大的库存消化压力。其中,受欧美终端光伏市场下滑直接影响的中下游硅片及组件企业,三季度已普遍出现亏损,其四季度将很可能减产甚至停产,由此而及,上游多晶硅订单低价出售以较少损失的概率较大,这使得四季度多晶硅市场价格有可能会雪上加霜。
值得注意的是,终端市场需求仍将持续低迷。多位业内市场人士称,尽管欧洲市场在6月初落定了较为积极的光伏补贴政策,国内市场随后也曾启动支持政策,但因欧美债务危机深度影响,三季度初的多晶硅市场仍反弹甚微,未来预期或持续看淡,多重因素下,多晶硅价格将降至历史低点。由此而及,上游多晶硅企业将整体面临利润理性回归,而为确保利润稳定,其惟有通过技改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现货价或持续走低
从今年多晶硅价格走势看,多晶硅市场在一季度一度出现强势回暖。据当时调查(详见2011年2月26日19版《多晶硅涨潮调查:短线放阳长线收阴》),其下游市场实际上存在假象,在没有真实需求的支撑下,半年内价格必然会出现回调。
此预判在二季度迅速成为现实。在下游需求市场不甚明朗的情况,包括上游多晶硅在内的光伏产业环节都在当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下滑。而至6月底7月初,由于欧洲主要市场德国光伏补贴政策落地,原计划下砍补贴的政策最终延期,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